本报记者历时四个月走访上海大都市圈9座城市,通过交通网络、产业协作、生态治理等维度,全景呈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,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的"核聚变"式发展格局。


(本报区域经济组 赵明阳)清晨6:05,从昆山南站开出的首班高铁驶入上海虹桥站,通勤族王磊快步走向2号线地铁;同一时刻,太仓港的集装箱正通过无人卡车转运至洋山深水港;而G60科创走廊的工程师们已开始视频会议,屏幕两端连接着上海松江与湖州的研发中心......这些同步发生的场景,勾勒出上海与周边城市日益紧密的"同城化"图景。

■ 交通互联突破性进展
✓ 轨道上的都市圈:9城市高铁平均通勤时间缩短至48分钟
✓ 跨省地铁:上海11号线延伸至昆山花桥日均客流超12万
✓ 智慧物流:沪苏浙皖电子口岸通关一体化率达92%

新夜上海论坛 ■ 产业协作创新模式」
• 嘉定-昆山:汽车产业集群产值突破8000亿
• 张江-苏州: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达37家
• 临港-南通:海工装备产业协同创新中心

■ 公共服务共享成果」
上海花千坊419 √ 医保异地结算覆盖9市1382家医疗机构
√ 跨区域企业登记"一网通办"办结率98.7%
√ 长三角"一卡通"累计发行超2300万张

■ 生态共治关键数据」
▷ 太湖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达标率91%
上海品茶网 ▷ 大气污染应急联动响应速度提升60%
▷ 生态补偿资金五年累计投入超80亿元

■ 专家圆桌」
国家发改委长三角一体化专家咨询委委员周振华指出:"上海大都市圈正在形成'核心城市功能扩散+周边城市特色承接'的新型分工体系,这种'强核-多极'的空间组织模式,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。"

(本文数据来源于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报告2025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