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调研上海文旅消费市场,走访乐高乐园、白玉兰观景台等12个新地标,采访文旅部门负责人、商业运营专家及中外游客共89人,结合2025年二季度最新消费数据,通过路易威登巨轮首秀、Labubu主题展现象级排队、低空旅游航线开通等典型案例,解码上海如何以"政策创新+场景革命+流量运营"组合拳,打造具有全球辐射力的文旅消费枢纽。从一季度174万入境游客的消费行为分析到暑期旅游季41%的预订量增幅,揭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进阶密码。

【本报消费观察组】清晨7点,金山乐高乐园尚未开园,入口处已排起跨国亲子家庭的长队;上午10点,路易威登"路易号"巨轮艺术装置前,时尚博主们正为全球粉丝直播最新秋冬系列;傍晚6点,320米高的The Stage白玉兰观景台上,国际游客举起手机记录黄浦江两岸的璀璨夜景——这些昼夜不息的城市图景,共同构成上海文旅消费升级的生动注脚。
■ 新地标集群:从"打卡地"到"消费场"
乐高乐园的"未开先火"折射出文旅地标的虹吸效应。这座全球最大乐高主题度假区试运营首周即接待游客12万人次,其限量年卡开售3分钟告罄。园区内由8500万块积木搭建的2889个模型,不仅成为亲子娱乐载体,更带动周边酒店预订量增长230%。更具标志性的是白玉兰观景台的"高空经济"效应,这个融合AR观景技术的平台,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平均2.6小时,衍生品复购率达47%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"地标-商圈-社区"的三级网络构建。徐汇西岸大剧院与滨江商业体形成演艺消费闭环,周末场次上座率稳定在95%以上;虹口"国潮四季"非遗品牌将石库门转化为沉浸式消费场景,单场活动拉动周边商业销售额增长580万元。数据显示:2025年上海新增文旅地标23个,其中76%实现"文化体验-商业转化"的良性循环。
上海龙凤419自荐
■ 新赛道布局:数字与实体的共生实验
MR技术正在重塑外滩的游览方式。集英科技开发的《幻境1920》MR游戏,让游客通过轻量化设备目睹海关大楼建造过程,并与虚拟历史人物互动。该项目运营半年,用户留存率高达81%,二次消费转化率突破60%。同样引发热潮的还有中华艺术宫《山海经之烛龙秘境》展,其裸眼3D技术复活东方神兽,预售票开售首日即创下2000万元销售额。
更具前瞻性的是"低空经济"的文旅应用。新开通的浦东-崇明低空航线,不仅提供15分钟跨江交通,更衍生出"直升机+下午茶"套餐,单座售价1888元仍供不应求。这类创新使上海二季度文旅新业态收入同比增长142%,占行业总营收的29%。
上海龙凤419社区
■ 新流量运营:从"观光客"到"共创者"
LV巨轮首展的"破圈效应"展现顶级IP的号召力。这个长达120米的艺术装置,吸引日均1.2万人次参观,带动淮海中路商圈客流增长41%。更具示范意义的是Labubu主题展的社群运营,通过限量盲盒发售与创作者联名活动,使普通展览升级为社交货币,相关话题抖音播放量达13亿次。
同样创新的还有"浦江游览+"的复合体验。新启用的龙华码头航线串联起西岸美术馆等8个文化点位,游客可凭船票享受场馆折扣,形成"水上巴士-岸上消费"联动模式。该项目使浦江游览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89%,其中38%来自衍生消费。
上海私人品茶
■ 政策赋能:国际消费中心的制度创新
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释放出强烈信号。该政策通过育儿补贴、技能培训等6大行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,特别明确支持文旅商体展融合业态。更具突破性的是"七日无理由退货"向文旅领域延伸,目前已有43个景区、17家博物馆试点,投诉率同比下降62%。
更具全球视野的是"首发经济"培育。2025年上半年上海引进国际品牌首店217家,其中文旅类占38%,如日本teamLab常设展中国首站,预售期即收回成本。这类项目贡献了全市高端消费增量的57%。
当午夜钟声敲响,南京西路的全息橱窗仍在变换画面。这座城市正以惊人的创新活力证明:真正的国际消费中心,不仅是商品的集散地,更是生活方式的发源地。(全文共计387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