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都市人文】摩登与传统的交响:上海女性百年形象流变 ■ 百年形象演进图谱(1920-2025)1. 时代剪影:● 1920s:旗袍烫发的永安公司柜姐● 1950s:列宁装工装的纺织女工● 1980s:红裙子蛤蟆镜的文艺青年● 2020s:高定套装智能终端的科创精英2.
【特别调查】同城效应:2025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报告 (首席记者 吴江)清晨6:20的虹桥枢纽,开往苏州工业园区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正在做发车准备;上午9:00的嘉定汽车城,来自浙江宁波的汽车零部件通过无人驾驶货车准时送达生产线;下午2:
【特别报道】智汇浦江:2025上海创新发展全景图 (首席记者 周瑾)清晨6:30的临港新片区,无人驾驶测试车辆已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开始新一天的运行;上午9:00的张江科学城,科研人员正在调试最新一代量子计算机;下午3:00的北外滩
【大都会圈进化论】上海&周边:1小时交通圈催生的同城化革命 ■ 交通革命:轨道上的都市圈• 基建突破: - 沪苏嘉城际铁路通车,上海虹桥至苏州北站缩短至28分钟 - 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启用,浦东机场到嘉兴南站实现45分钟直达 - 跨省公交线路
【虚实共生】上海数字孪生城市建设2025:当城市有了"数字镜像" (本报数字城市调研组)清晨6点,浦东新区城市运行中心的数字大屏上,2500万人口的晨间出行数据已开始流动;上午9点,临港新片区的数字孪生港口正同步模拟着现实码头的集装箱装卸
【智启未来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2025:从技术创新到城市赋能 (本报科技观察组)清晨,张江科学城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开始接单;午间,徐汇西岸的AI餐厅根据顾客健康数据推荐餐食;傍晚,临港新片区的智能码头完成第1000万箱无人化装卸;深夜,
【长三角观察】"1+8"城市圈2025:上海如何重塑区域经济新版图 (首席记者 李岩)清晨6点,从昆山花桥开往上海的地铁11号线列车满载通勤者;上午10时,张江科学城的研发团队通过视频与杭州实验室联合攻关;下午3点,太仓港的集装箱正通过自动化
【夜上海新势力】解码高端娱乐会所的转型之路:从商务应酬到文化体验 (深度调查 首席记者陈默)晚上8点的外滩源,某品牌会所的灯光艺术装置正投射出动态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这里刚完成从传统KTV向"国潮音乐厅"的转型。"我们月均举办8场非遗主题派对",
【双面魔都】上海2025:科技赋能与文化基因的共舞 (深度调查 主笔记者陆家明)清晨6点的张江人工智能岛,27岁的算法工程师杨光正在测试新一代城市大脑系统,他的显示屏上跳动着整个浦东新区的实时数据流。"我们正在打造会呼吸的城
【倾城之变】解码上海女性的多维魅力图谱:从弄堂文化到数字时代的审美进化 (深度报道 首席记者周雅雯)清晨7:30的静安寺,90后金融科技公司CEO沈墨正在咖啡厅处理伦敦交易所的实时数据,她手腕上的智能珠宝同步闪烁着纽约、伦敦、上海三地股市指数。"上海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