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通过记录静安区愚园路、黄浦区步高里、虹口区山阴路三个典型里弄社区的改造实践,展现上海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留历史肌理、创新社区治理、构建宜居生活圈。

(首席记者 沈墨)清晨7:20,愚园路1088弄的"共享厨房"已飘出咖啡香。72岁的张阿婆正在教法国租客包小馄饨,灶台上方悬挂着数字屏幕,实时显示着这个由煤卫合用房改造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。"过去抢马桶,现在共享智能厨房,"老人指着墙上的历史照片说,"房子还是那些房子,生活完全两样了。"
这种"螺蛳壳里做道场"的智慧正在上海老社区遍地开花。市住建委数据显示,2025年全市已完成里弄改造面积突破500万平方米,其中"功能植入型"改造占比达68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步高里的"垂直弄堂"计划,设计师将原本拥挤的公共走道改造成立体活动空间:一层保留老式烟纸店,二层增设共享书房,屋顶变身空中花园。
上海私人外卖工作室联系方式
"更新不是推倒重来。"同济大学社区规划专家吴教授带记者参观山阴路的"记忆银行"——居民们用老物件置换社区服务时长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这里每户改造方案都包含"数字家谱",扫码就能看到建筑历史与居民故事。在永康路上的"元邻里中心",老人们通过VR设备"重回"1980年代的弄堂生活,而年轻人则在这里体验数字化的石库门文化。
上海夜生活论坛
这种创新催生了新型社区经济。美团数据显示,2025年上海"社区体验游"订单量同比增长185%,其中"弄堂早餐+建筑导览"最受欢迎。在南昌路经营共享民宿的王先生告诉记者:"现在客人不仅要住老洋房,还要参加我们的邻里茶会。"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
社区服务也在迭代升级。记者在徐汇区乐山新村看到,由废旧自行车棚改造的"全龄活动站"里,孩子们在AI助教辅导下写作业,隔壁房间的老人们正通过远程医疗系统问诊。最特别的是这里的"时间管家"服务,居民可以用技能交换照护时长。"我教书法换孙女的编程课,"退休教师李阿姨展示着手机APP,"这才是真正的老有所为。"
傍晚时分,记者来到苏州河畔的福新面粉厂改造区。老厂房里飘出咖啡香,滨江步道上遛狗的居民与打卡的游客和谐共处。在这座永远在自我更新的城市里,每一条弄堂都在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和解的新故事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