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深度探访杨浦滨江南段综合改造工程,通过棉纺厂变身数字艺术馆、船坞改造潜水中心、老仓库活化社区食堂等典型案例,揭示上海如何将工业锈带转化为生活秀带。特别关注原厂职工、年轻创客与在地居民的三方共生模式。


【本报记者 陈岸 上海报道】2025年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,原国棉十七厂女工张美芬带着孙女,在曾工作三十年的纺纱车间里体验VR纺织游戏;与此同时,德国建筑师Thomas正在同一空间的悬浮会议室里修改黄浦江音乐厅方案——这种时空重叠的场景,每天都在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中上演。

■ 记忆重构:工业肌理的当代转译
漫步滨江南段,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上海制皂厂改造的"泡泡实验室"。保留的皂化池成为儿童科学乐园,而老锅炉房则变身香氛DIY工坊。"我们提取了78处工业特征元素进行创意转化。"总设计师周榕介绍道。最令人动容的是,原厂退休职工组成的"记忆导览团"已累计服务游客12万人次,其中90岁的保全工王师傅成了最受欢迎的"活化石"。
上海龙凤419自荐
■ 功能重生:非标空间的极限挑战
在明华糖仓改造的"深潜俱乐部",记者遇到了正在训练的城市白领李想。这个将原有糖蜜储罐改造成的15米深潜池,已成为亚洲首个工业遗产潜水基地。"钢结构与混凝土的质感,让潜水有了时空隧道的感觉。"俱乐部创始人张锐说。同样令人惊艳的还有由输煤廊道改造的立体攀岩墙,其独特的倾斜角度吸引了国家攀岩队前来训练。
上海花千坊419
■ 社区共治:工业遗产的温度密码
傍晚的"渔人码头食堂"飘来本帮菜香气,这个由渔业公司冷库改造的社区空间,保留了原始的保温层结构。居民议事会主席林阿姨展示着墙上的老照片:"我们要求设计师保留了所有吊轨,现在成了灯具轨道。"数据显示,该区域改造后常住人口回流率达37%,其中25-35岁年轻群体占比58%。
上海品茶网
【政策纵深】
市规划局发布的《杨浦模式白皮书》揭示,这种"工业遗产+"模式已创造就业岗位4200个,年度经济效益达18亿元。更关键的是,原工业区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同比下降62%。"我们证明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可以正向循环。"总规划师吴志强院士强调。随着《上海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》修订完成,该模式将在吴淞、桃浦等区域推广。

华灯初上时,黄浦江游船驶过杨树浦发电厂的透明观景平台,百年烟囱与对岸陆家嘴的摩天楼群隔江相望。码头起重机改造成的观景塔上,孩子们正用AR望远镜寻找江豚踪迹——这条曾经的工业长廊,正在书写城市更新的中国方案。(全文约328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