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历时两个月走访上海及周边8个城市,通过卫星地图比对和跨城通勤者访谈,解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最新进展。

【主笔记者 周明】清晨6:15,昆山花桥地铁站的早班车挤满了前往上海虹桥的跨城上班族;上午10:00,嘉兴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实验室里,沪浙两地的科研团队正在联合攻关;傍晚18:30,苏州金鸡湖畔的上海医保定点药店,来度假的上海退休教师正在刷卡购药——这些日常场景,正在重新定义"上海人"的生活半径。
■ 2025都市圈新数据
√ 跨城通勤人口达87.6万(较2020年增长212%)
√ 高铁最短班次间隔9分钟(上海-苏州)
√ 异地医保结算覆盖率100%
√ 联合河长制覆盖568条跨界河流
爱上海同城419
■ 产业协作图谱】
• 上海研发+周边制造项目达3421个
• 科创板上市企业长三角占比61.8%
• 人才资格互认专业扩展至47类
• 联合招商项目投资额破万亿
新上海龙凤419会所
■ 民生共享突破】
1.0阶段(2018前):交通卡互通
2.0阶段(2022前):医保直接结算
3.0阶段(2025前):公积金异地贷款
4.0阶段(规划中):高考招生指标统筹
上海龙凤419社区
【专家圆桌】
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指出:"上海大都市圈正在形成'核心引领-多点支撑-网络发展'的新格局,这种区域协作模式既保持了各城市的特色优势,又创造了1+1>3的协同效应。"
(本文卫星影像由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提供)